加拿大的医疗系统总是被人诟病。不止一人和小编分享过自己如何忍着“剧痛”在医院排队。有人顶着“吞刀片”的嗓子排了8个小时的队,或者拽着自己脱臼的胳膊坐在冷冷的椅子上等待漫长的叫号——以至于人们一想到加拿大的免费公共医疗,脑海里就自动联想起“效率低”、“等待时间长”、“没啥好资源(因为是免费的)”等概念。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位热心网友的投稿——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她体验了国内和温哥华的公共医疗系统。身为从业多年的医疗工作人员,她用批判性的眼光评估了整个过程,结论或与大家的印象大相径庭。
8月27日,苏女士和丈夫开车去UBC听讲座。可刚驶入校园里,苏女士突然感觉不妙,盗汗、抽筋、疼痛从肚子开始漫向四肢——这时她意识到,低血钾的老毛病又犯了。在疼痛和迷瞪中,苏女士开启了这趟让她感慨万分的“BC省免费公共医疗之旅”。
“100分满分我给120,多加的20分是惊喜”
令苏女士印象最深的是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说这些素未蒙面的路人。发病初期,苏女士的本意还想“逞能”,觉得自己可以控制病情发作,不愿意“兴师动众”叫救护车。但路人坚持报警,因为他们判定苏女士有生命危险。事实证明他们的坚持是对的,随着病情加剧,苏女士的抽筋已经蔓延到脸和舌头了,她随时面临着窒息的可能。而且隐私和舒适都被细心的路人考虑到了。热心路人和校警将苏女士放到了一个有灌木丛遮挡的角落,并不知从哪儿搞到了一个垫子,让苏女士在等救护车时“体面”地休息。
第二个组成部分是911报警系统。
苏女士的丈夫在报警时因为同时照顾苏女士而误挂了已经拨通的911电话。很快,苏女士和丈夫的手机铃同时响起,这时大数据起作用了,皇家骑警通过家庭医生找到了苏女士的电话,并对他们的手机进行了GPS定位。
第三个部分是训练有素的救护人员。
他们在车上迅速完成抽血,苏女士暗自评估,不疼,挑不出一点毛病。
第四部分是开往医院时道路上的其他车辆——紧急避让,无一例外。
“我想跟各位华人司机说,大家在开车时的及时避让真的很重要。”苏女士说曾经看过一个采访,救护车里的人其实都是心急如焚,“有一个父亲说,‘路上如果有一辆车避让慢一点,你知道我的心里有多恨吗?如果我儿子在路上死了,我会恨这个世界。’”
其次,BC省的医疗设施真的很先进,医院也真的很有钱。
作为一个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苏女士评估了经历中碰到的设备,都是顶配。
“印象最深的是出色的避震性,”苏女士回忆道,“从担架到救护车本身,以及道路,毕竟要在疾驰的车辆上抽血,没有避震是做不到的。”她在疼痛稍稍退去的时候观察了救护车里各个设备的摆设,十分规范。等到下车时,苏女士发现使用的是“航空担架”,也就是人们不需要手动把担架晃悠悠地抬下来。
"这比我30年前在浙大附属医院的那辆美国救护车还要先进。”苏女士曾经在该院实习,当时那辆救护车据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进入医院以后,苏女士被眼前的设备配置惊呆了。十几台价值千万的空担架放在墙边。本来苏女士还觉得动用公共资源心里过意不去,这一看就放心了。接下来,医院给苏女士补充了电解质和其他药片。苏女士觉得自己好了想离开,但是医院不同意,给苏女士找了一个床位——此后苏女士又发作了两次,也多亏医院负责到底的态度。
在沟通的时候,医院还给推过来一个翻译的小机器人,线上有中英文翻译的志愿者协助苏女士描述病情。这些无一例外都给予了苏女士很好的就医体验。
最后,也是BC省乃至整个加拿大医疗系统先进的一点,就是就医过程的“闭环”。
苏女士在就医不到一周后收到家庭医生的电话。医院已经将苏女士最近的发病信息传送给了家庭医生。可见,这里病人的医疗信息都是共享的,随时更新汇总。“
a
Canadian does not think this way!
- [40] (2023-10-10 15:38:52)
|
b
我想在这里给看到的朋友提个建议,温哥华 * 大温急救系统是很好的,非常给力。小病的不需要 去急诊
- [63] (2023-10-10 16:18:38)
(无内容)
|
a
上次有人去看急诊,等了1个小时,医院感到内疚,给了1000块,说下次会改进服务
- [56] (2023-10-10 19:56:13)
|
b
肯定是假的
- [47] (2023-10-10 20:58:51)
|
a
越描越黑
- [41] (2023-10-10 22:45:43)
|
a
下次如果有不舒服,请苏女士自己去急诊室感受一下。
- [40] (2023-10-10 22:54:17)
|
b
可以自己去的大部分都不是急诊,医生护士不是傻子
- [35] (2023-10-11 10:3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