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可以说是人类的终极追求。
为了破解长寿的奥秘,国内外研究机构对百岁老人的跟踪调查一直没停过。
而在诸多调查中,以下7个长寿特征得到了广泛认同,若能占5个,或可实现超长寿命!
乐观、心态好
精神与身体是互相影响的。
心情不好会影响机体代谢,使免疫功能降低,提高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
美国哈佛大学T.H.Chan公共卫生学院、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在《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乐观的人更可能活到85岁或以上。
现代研究发现,乐观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乐观的人通常更少受到慢性压力的影响,这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功能。相比之下,长期处于悲观和焦虑状态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感染和其他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逆境时,乐观的人会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对,有助于减轻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不让自己闲下来
△方成老先生
中国新闻漫画的泰斗方成老先生,是一位百岁老人。
在他的养生哲学里,离不开一个“忙”字。
方老认为“忙”既健身又健脑,比啥保健品都好使。
这个“忙”是笼统的概念,有忙于写,有忙于养花、养鸟、钓鱼等等,只要是真忙,心里想的,手脚动的,都是养生之道。
忙碌的生活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认知和社交刺激,这有助于保持大脑活跃和灵活,对预防认知衰退可能有帮助。
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体力和智力都会懈怠下来,各种莫名其妙的毛病也出现。
微胖,但不肥胖
202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权威期刊《自然·老化》上发表一项为期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揭示:中国80岁及以上的老人,BMI在24.0~31.9之间,全因死亡率、心血管/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简单来说就是,超重或轻度肥胖者可能更为健康长寿。
当然,微胖并不是一直维持就好。
2020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时间长达73年的研究发现,31岁时在体重正常范围内,再逐渐增重的人死亡风险最低。
手上有劲儿
握力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生物学测量方法,却可以反映整体身体的健康状况。
●握力是肌肉力量的指示器
较强的握力通常表明较好的肌肉质量和功能,这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相关。
●握力是骨密度的信号器
较强的握力可能暗示着骨骼健康较好,而骨骼健康与老年骨折和骨质疏松的风险有关。
●握力是心血管疾病的反应器
握力不足,表示上半身血管功能下降,血管弹性不好,容易得高血压,也反映了心脏功能下降。
随着年纪增加,肌肉会表现出“用进废退”,不但握力会下降,肌肉也会萎缩,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锻炼来避免。
拿出一条干净的毛巾,握住两端,然后用力挤压毛巾。这个简单的练习就可以有效地锻炼手部肌肉和握力。
另外还可以尝试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捏住小物体,如橡皮球、海绵等,然后用力挤压这些物体,反复进行练习。
在进行握力练习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负荷和强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心跳得慢一点
静息心率是指在完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正常的成年人静息心率通常在每分钟60到100次之间。
心脏是一种肌肉,定期进行锻炼会使心脏更加强壮和有效地泵血,从而在静息时减少跳动次数。
换言之,静息心率越低,说明心脏功能更好。
在2010年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顾东风教授发表的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与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心率为75~89次/分和高于90次/分的男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而心率高于90次/分的女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走路快,身体灵活
老年人的平均步速在0.8米/秒左右,超过1米/秒,才算是走得快。
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JAMANetworkOpen上发表的论文证实走路快的人,身体衰老会更慢。
相比走路快的人,走路慢的人肺、牙齿、免疫系统状况较差,抓握力、平衡力差,且手眼协调性较差,身体整体情况都不如走得快的人。
另外步行速度快可以反映较强的心血管适应性,心脏泵血功能较好,血液循环较顺畅,这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从而可能延长寿命。
吃饭慢,有助于消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就曾在采访中谈到,在许多发达国家,人们重新认识到慢餐的好处。
吃饭慢可能有助于更充分地咀嚼食物,帮助消化系统更好地处理食物,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
而且中国餐桌上,多是热食、烫食,吃得太过,可能反复烫伤口腔和食道,从而致癌。
另外,充分咀嚼食物可以杀灭口腔病菌,预防感染,咀嚼食物还能促进唾液分泌,提高身体免疫力。
普通人每顿饭的进食时间最好在25分钟以上,老年人一口饭嚼20次以上为宜,成年人和小孩则最少嚼上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