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国家,人们的主食是大米,上千万的人从大米中获取每日所需的至少50%的能量,以此维持正常生活。
由于空气污染,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其中就包括二氧化碳,而这就给大米、小麦等其他人们赖以为生的食物带来了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水中的小型浮游生物受到影响,水中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进而也受到影响,营养成分大大流失。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地上种出的庄稼和海里捕上来的鱼就会像垃圾食物一样,变得越来越没有营养。
二氧化碳对农作物的影响
华盛顿大学全球健康部门的教授Kristie Ebi进行了一项新研究,她带领着团队来到中国和日本,研究当地生产的大米,他们选取的大米种类是亚洲最为常见,是最经常被端到人们饭桌上的大米种类。Ebi教授表示,通过研究发现,大米中的蛋白质,铁和锌的含量在下降,维生素B的含量下降了30%。
此前,人们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农作物的果实会更大,产量更高,对农作物来说是件好事。
的确,植物生长过程中,二氧化碳的确必不可少,但是二氧化碳过多的话,植物从土壤中获取的微量元素就会减少,蛋白质和维生素B也会减少,但是淀粉和糖类含量会增加。其中维生素B对人体极其重要,对孕妇的健康尤为重要。孕妇如果缺乏维生素B,会影响新生儿的发育状况。
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她们的日常食物大多是大米,一旦大米中营养成分含量减少,这些国家的人从中摄取的维生素等也会减少,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例如孟加拉国,有四分之三的卡路里是从大米中获得的,像中国等国家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通过乳制品和肉类额外补充营养,但是对于欠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却基本上只能吃大米来获得人体所需的绝大多数的营养。
除了大米,由于二氧化碳增多,小麦中的蛋白质含量也会减少,牛羊以小麦等为食,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也会减少,进而端到我们餐桌上的牛羊肉等的营养含量也不复从前。
二氧化碳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二氧化碳会使得海洋酸化程度加深,生活在海洋表层的浮游生物因为环境变化数量减少,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链的基础,就像大米一样,对众多海洋生物都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气象学家预计,到了本世纪末,海洋温度会上升2摄氏度,海水酸化更加严重,PH值会减少0.5,这对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是双重打击。毕竟数百年来,这些浮游生物的环境温度和酸度都没怎么改变过。
最近几年间,全球变暖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但是人们似乎并没有切身感受到全球变暖带来了十分显着的变化,全球变暖更像是一个更加“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地球是一个万物相连的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些我们以为不足挂齿的变化,或许已经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了。